前言
承接上一篇 [神經-癲癇-藥理] 口服抗癲癇藥整理-1 分類與機轉總覽 ,這篇來討論個別口服藥的介紹(以目前台大成人比較常用的品項為主)。每個藥物的個論有點雜,介紹藥物動力學需要注意的地方,常用劑量跟副作用,會概述一下治療的地位角色但也是從各篇review的專家意見彙整而來,僅供參考。

從經典款Phenytoin開始

- 古老有效的鈉離子通道抑制劑Phenytoin,可以很快加量上去(如果很急也可以考慮靜脈注射loading)
- 缺點是肝毒性跟心律不整
- 對於局部發作很有效,GTCS可以考慮,但要小心可能惡化失神或肌躍型發作
- 藥物動力學特色是非線性,代謝很快達到飽和,過了飽和點後會很快衝高,所以往上加量時要很小心,尤其是已經到治療濃度附近
- e.g. 假設每天起始200mg,幾天後的藥物濃度是5mg/L,可能加到250mg就會衝高到10mg/L
- 藥物交互作用多,也跟血中蛋白質結合,可能會增加其他藥物的代謝,要仔細檢視病人所有用藥。
- 通常是一天兩次到三次分次使用
- 副作用藥理課本上列了很多…急性包括皮膚過敏,小腦毒性
- 長期副作用包括小腦萎縮,周邊神經病變,牙齦增生,骨質疏鬆等等
Carbamazepine- 自己打自己的藥物代謝
- Carbamazepine也是古老有效的鈉離子通道抑制劑,對於局部發作很有效,另外可做為躁症的情緒穩定劑,有時也可以治療神經痛。
- 相比於Phenytoin,藥物濃度劑量沒那麼難調,但反而會auto-induction,自己誘發自己的代謝,所以藥量不怕暴衝,反而怕自己慢慢降下來
- Seizure type跟Phenytoin類似,對局部發作有效,GTCS可能有效,也可能惡化失神或肌躍型發作。
- 藥物作用交互作用一樣不少
- 從一開始200mg BID開始用,常見維持劑量為每天800-1200mg/day
- 副作用也類似,以皮膚跟小腦毒性為主,比較特別的是低血鈉。
- 長期可能造成體重上升跟骨質疏鬆。
Oxcarbazepine- Carbamazepine二代目
- Carbamazepine的衍生物,多數的副作用都較少,交互作用也單純一些,但比較會低血鈉
- 致畸胎性低!
- 可能降低口服避孕藥跟NOAC(新型口服抗凝血劑)的濃度
- 起始劑量為300mg BID,維持劑量為600-1200mg BID
- 副作用就是小腦毒性跟低血鈉。
Lamotrigine- 廣效但複雜的藥物動力…
- Lamotrigine廣效且長期耐受性佳,低致畸胎性,半衰期長可以QD給藥
- 缺點是上調速度要很慢,皮膚過敏甚至到Steven Johnson Syndrome機率較其他AED高
- 對於很多種Seizure都有效,局部或是GTCS,失神型不一定,肌躍型則是有時候可以有時候反而惡化
- 中等程度的蛋白質結合,會降低口服避孕藥的濃度
- 跟其他AED之間調藥關係有點複雜,有Valproate的話濃度會上升所以要調更慢(但研究認為有加成效果!),跟誘導酵素的AED像phenytoin則要加倍劑量
- 長期副作用為骨質疏鬆
Lacosamide- 藥物作用較少的鈉離子通道抑制劑
- Lacosamide算是藥物交互作用少的鈉離子通道抑制劑
- 只能治療局部發作
- 最大副作用是心跳慢甚至到AV block
- 調藥還算單純,從100mg BID開始,最高可到200mg BID
- 除了心跳慢的副作用外就是會頭暈或複視
古老萬用的Valproate
- 古老且廣效的藥物,還可以治療頭痛或是躁症的情緒穩定劑
- 最大缺點是肝毒性以及高致畸胎性(所以生育年齡女性禁用!)
- 機轉很多元,鈉離子,鈣離子甚至glutamate跟GABA都有相關
- 幾乎對各種發作都有效
- 藥物交互作用多,會抑制其他藥物的代謝。跟蛋白質結合比例高
- 一開始起始劑量可以考慮250 BID-TID或是500mg HS(長效劑型的話)
- 維持劑量則看後續濃度,可能一天總量1000-2000不等
- 急性副作用除了肝毒性之外,還有胰臟炎,血小板低下,腦病變等等
- 長期可能會手抖,Parkinsonism,體毛變多,體重上升,骨質疏鬆。
Topiramate- 廣效又治頭痛 (但思考變慢…)
- 如次標,Topiramate廣效又治頭痛,可惜思考會變慢(尤其是找字困難),另外會造成體重下降
- 機轉的話跟鈉離子通道有關,另外也跟glutamate有關,也有很微弱的carbonic anhydrase inhibitor的效果所以可能代謝性酸中毒跟腎結石
- 起始劑量從25-50mg/day,維持劑量200-400mg/day
Zonisamide- Topiramate好朋友
- 跟Topiramate一樣廣效,好處是半衰期長,可以一天給藥一次
- 注意結構是磺胺類,小心過敏
- 機制上跟Na跟Ca通道有關
- 對巴金森的一些症狀有幫助!
- 從100mg HS開始,通常在200-400mg/day
- 一樣注意腎結石跟代謝酸,體重會下降
Levetiracetam- 人人愛用的起手式
- 廣效,對很多發作形式都有幫助
- 可以快速拉高劑量,藥物交互作用少但是可能影響NOAC。
- 低致畸胎性
- 機轉是抑制SV2A,抑制neurotransmitter的囊泡釋放。
- 主要看腎功能調劑量
- 通常從250-500mg BID開始,可以到2000甚至3000mg/day
- 副作用除了頭暈,小心其他神經心理副作用如憂鬱易怒等等。
Perampanel- AMPA 受體拮抗劑
- 廣效,半衰期也長,可一日一次使用
- 但是AMPA也會作用在limbic system,所以長期會有行為問題
- 對局部發作可以做為單一療法,GTC則只是輔助。
- 以肝代謝為主
- 從2mg/day開始,最高可到12mg
Gabapentin
- 低藥物交互作用,對於神經痛及不寧腿也有療效
- 然而在癲癇控制只能作為輔助療法,腸道吸收效率也不高
- 抑制突觸前的P/Q type 鈣離子通道,降低neurotransmitter釋放,另外也跟GABA有關
- 只能控制局部發作
- 從300mg/day,要慢慢拉高到300-600 mg TID
- 副作用是頭暈,腳腫,體重上升
- 有人說會上癮!
Pregabalin- Gabapentin好朋友
- profile跟gabapentin很類似
- 對於焦慮也有些幫助
- 只能當局部發作的輔助療法
Phenobarbital- 傳統選擇
- 很古老的藥,藥費成本低
- 半衰期長
- 但是常誘發肝臟酵素所以藥物交互作愈多,也容易鎮靜
- 長期用會有耐受性
- 高致畸胎性!!!
- 機制跟GABA(主要,但作用位點跟BZD不同)跟glutamate
- 起始從30-60mg睡前,一天可到100-300mg
- 可以抽藥物濃度
- 副作用會掉血壓,起疹子,憂鬱,骨質疏鬆等等。
Clobazam
- BZD多半有抗seizure效果,但Clobazam幾乎是專門拿來治癲癇
- 半衰期長
- 僅能當輔助療法,長期會耐受
- 主要適應症是Lennox-Gastaut syndrome,但對其他發作似乎也有效
- 從5-15mg/day開始
Vigabatrin
- 成人科不常看到,主要適應症是infantile spasm
- 僅能做輔助治療
- 最大副作用是會影響視力!!!
- 還可能會有腦病變或是psychosis
Summary
大致的特色跟治療角色列在這裡,不再贅述。
治療監測
常見需要注意的副作用
- 皮膚疹(尤其是鈉離子通道相關)
- 走路不穩,眼振,複視
- 一些神經心理副作用(尤其是長期使用): 很多都會,廣效常用的Levetiracetam, Zonisamide跟Topiramate更要注意
- 腎結石(Topiramate, Zonisamide)
- 體重變化(可能上升或下降)
- 手抖(Valproate)
- 骨質疏鬆(很多藥都會)
實驗室檢查要追蹤的
- 血球(很多藥都會 如Carbamazepine, Valproate)
- Albumin(為了校正濃度)
- 肝腎功能不必多說
- Valproate要特別注意NH3, 胰臟酵素
- 酸鹼值(Topiramate, Zonisamide)
- 低血鈉(Carbamazepine, Oxacarbazepine)
- 心電圖(鈉離子通道)
相關文章連結
Reference
- 台灣癲癇醫學會(2019)。癲癇診療指引。台北市:台灣癲癇醫學會
- Abou-Khalil BW. Update on Antiepileptic Drugs 2019. Continuum (Minneap Minn). 2019;25(2):508-536.
- Gavvala JR, Schuele SU. New-Onset Seizure in Adults and Adolescents: A Review. JAMA. 2016;316(24):2657-2668.
- Rogawski MA, Loscher W, Rho JM. Mechanisms of Action of Antiseizure Drugs and the Ketogenic Diet. Cold Spring Harb Perspect Med. 2016;6(5).
- Schmidt D, Schachter SC. Drug treatment of epilepsy in adults. BMJ. 2014;348:g254.
- Stafstrom CE. The pathophysiology of epileptic seizures: a primer for pediatricians. Pediatr Rev. 1998;19(10):342-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