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中風] 刻不容緩的急性缺血性腦中風治療

作者: 朱永載 醫師

前言

來接續之前的 急性缺血性腦中風- Part 1 病因評估,這邊來討論急性期接續到長期的治療方向。前面還是會講一下在急診端的再灌流治療(reperfusion therapy),目標是使用血栓溶解劑或動脈取栓術把血管打通。但中間的決策很複雜,治療觀念也不斷再更新,大概只有神經科與急診科需要明確了解其中細節,其他科醫師或一般人有個概念即可。

後面就會講到抗血栓藥物(抗血小板藥物/DAPT, 抗凝血劑/NOAC)以及其他風險因子的控制。最後簡述一下如果遇到中風病人再惡化的處理,不過情境又更複雜了所以只能講些原則。

寫完以後發現還是只能簡述概念,詳細的處置還是有待讀者點連結去看各個主題的指引,或是可參閱腦中風學會2018年出版的實體書「腦中風100問」。

時間就是大腦 (Time is brain)

以下先討論不同時間點的治療方向

急性腦中風治療時程
急性腦中風治療時程
  • 24小時內: 評估能否打通血管/再灌流治療(reperfusion therapy) (靜脈 tPA, 動脈取栓術),若不適合則可考慮 DAPT
  • 1-3天: 穩定中風的急性期,控制血壓血糖、血脂,可加上抗血小板藥物
  • 一周內: 若穩定可開始降血壓,安排復健,心房顫動造成的中風穩定可考慮加上NOAC(後述)
  • 一周後: 長期控制危險因子,血壓小於 140 mmHg,抗血栓藥物使用。適當病人可評估其他治療,如內頸動脈支架。

中風嚴重度 NIHSS 中風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用神經學檢查NE的評分,0-42分,越高分表示中風越嚴重 (註: 0分不代表病人沒有中風)

評估面向包括以下:

  • 意識狀態
  • 眼球運動(EOM), 視野
  • 臉部表情跟四肢力氣
  • 感覺, 協調, 語言功能, 講話

疑似急性中風病人 (EVT:動脈取栓術, tPA 血栓溶解劑)

下表是根據時間與嚴重度的急性中風治療方向。

基本上,中等到嚴重的中風,還是希望能利用靜脈打藥(IV tPA)或動脈取栓來打通血管(EVT)。輕微的可考慮先以雙抗血小板藥物治療(DAPT)。另外也需排除其他非中風的病因,如低血糖,癲癇發作,昏厥等。

IV tPA 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

  • 症狀發生4.5 小時內,可考慮。
  • 適用的嚴重度是NIHSS 4到25分,症狀太輕的跟太嚴重的不適合(怕副作用更嚴重)
  • 需排除無其他禁忌症(近期中風,大手術,大出血,頭部出血,吃抗凝血劑等等)
  • 劑量 0.6-0.9 mg/kg
  • 施打後控制血壓小於180/105 mmHg
  • 33% 會進步,但也有6% 腦出血的風險

EVT, 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 動脈內取栓術

  • 嚴重中風 (中風評分量表NIHSS >=6分)
  • 近端大血管阻塞 (large vessel occlusion) (中大腦動脈MCA, 內頸動脈 ICA, 基底動脈 BA, 椎動脈VA等等)
  • 希望在真正梗塞壞死範圍不大(infarct core)但是缺血範圍大(Penumbra)的狀況。
  • 時間越快越好(建議6-8小時內,視狀況24小時內都有機會)
  • 目前健保已通過24小時內前後腦循環在符合適應症下都給付 (相關新聞報導連結)

以下以圖說來講解 Penumbra的概念(Penumbra單字原意是月食的半影區)

這是一個血管支配供應的範圍

如果被近端血管被塞住,下游供應的範圍就會缺血(灰色),但不一定到壞死程度。

時間過越久,中間已經徹底壞死的深灰區域就會越大,可以搶救的淺灰區域Penumbra則越來越小。

理想的狀況是以下,在壞死區域小,缺血範圍penumbra大的狀況下及早打通。就像森林大火,還在小火的階段及早撲滅還可以搶救很多樹木。

若時間太久,大部分的血管供應範圍都已壞死,能搶救的penumbra缺血區域就越來越小,此時就不建議作動脈取栓術。

large core
以上僅為概念性說明,實際上能否治療還是要以病人的整體病況、神經學症狀及影像變化做綜合考量,可參考台灣腦中風學會指引

動脈取栓後併發症

當然做完取栓或打通血管後並非一帆風順,還是會有諸多可能的病發症。

  • 血管打通後腦水腫或出血(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 再阻塞 (Re-occlusion)
  • 下針處血腫 或 下肢動脈阻塞
  • 顯影劑反應/漏針
  • 罕見併發症可參考此連結文章

急性期 DAPT 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

NIHSS <= 5 分或是高風險TIA (ABCD2 score >=4)
若符合以上條件、不做急性再灌流治療,且低出血風險,可以使用雙抗血小板藥物(DAPT)治療。

另外是若顱內血管嚴重狹窄可使用雙抗藥物到90天。
較多證據支持的建議組合: Aspirin + Plavix, 吃10-21天後換成單一種。
另一新的急性組合則是 Aspirin + Ticagrelor。

2019 年CSPS.com的研究 則是看到在八天之後的非心因性中風,Cilstazol + Aspirin 或Cilostazol + Clopidogrel相較於單用asprin or clopidogrel更能減少再中風比率,且出血風險沒有顯著變化。

可參考台灣腦中風學會雙抗血小板藥物指引

急性期/一週內要用什麼藥?

超過一天之後的急性期,可分為通用治療(有病治病,沒病強身)與針對不同病因的個別化治療。

抗血栓藥物選擇

依照治療原理可分為抗血小板藥物及抗凝血劑:

腦中風抗血栓藥物

參考來源: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735109723063921

抗血小板藥物

多數狀況的選擇,特別針對大動脈狹窄

  • 急性期可考慮雙抗(DAPT)
  • 長期使用仍以單一血小板藥物為主
  • 支架術後需使用雙抗血小板藥物一陣子
  • 冠狀動脈疾病

抗凝血劑

  • 若與心房顫動相關 (新型口服抗凝血劑NOAC優先)
  • 開過金屬瓣膜手術,則建議傳統Warfarin
  • 癌症血栓DIC相關,則建議皮下注射的低分子量肝素 (Clexane)
  •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 抗磷脂症後群,也是以Warfarin為主。

抗血小板三兄弟

以下是目前中風比較常用的抗血小板藥物

  • Aspirin (Bokey 伯基),經驗最悠久,若腸胃道出血風險高或已有相關病史可考慮其他種藥物。
  • Clopidogrel (Plavix 保栓通),跟他的表兄弟 Ticagrelor (Brilinta)
    • Clopidogrel需要經過肝臟酵素代謝才有活性,所以與使用者本身的酵素基因多型性有關,而Ticargrelor是直接有藥物活性。
  • Cilostazol (Pletaal 普達錠) (p.s. 勿與Pradaxa 普栓達搞混),有研究認為更適合腦部小血管疾病或是過去有腦出血病史的病人。

抗凝血劑

心房顫動病人若發生過中風就建議使用,多使用新型抗凝血劑(NOAC)
視病人進食狀況(藥物劑型),頻率偏好(QD or BID),腎功能,出血風險等調整
加藥時機視病人中風嚴重度及出血狀況而定
若無法耐受抗凝血劑,則考慮評估左心耳封堵術

新型抗凝血劑 NOAC 簡易比較

”為什麼他有心房顫動還不吃NOAC?”

臨床上,若病人判斷是因為心房顫動而中風,有時不會馬上就使用抗凝血劑,主要是怕中風還不穩定,可能會合併出血性轉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也因此有了一些經驗法則,如1-3-6-12 法則。

基本的精神是加藥時間是根據症狀跟影像嚴重度而定

  • 輕微中風 1-3天可加
  • 中等中風 6-7天(加藥前追蹤影像)
  • 嚴重中風 12-14天(加藥前追蹤影像)
  • 若有出血(腦部或是身體)則延後加藥
  • 恢復良好可提早加藥

目前也有研究(ELAN Trial, 2023 NEJM)看起來可以更早加上去,根據影像的中風大小及分布(詳細分類可參閱原文),中等程度以下的中風且無明顯出血可考慮48小時就加上NOAC,嚴重中風且無明顯出血的則一週後加(六到七天後)加上NOAC,看起來出血風險跟晚一點加沒有顯著差異,可以再看看後續指引如何建議。

不是只有抗血栓藥…危險因子控制

血壓控制

中風急性期常常血壓會偏高,基本上急性期前三天維持在 < 220/120 mmHg,除非有合併其他狀況,如急性心衰竭,可能就要稍微降血壓。

兩三天後穩定可以開始降壓,一周後可降到正常範圍(<140/90mmHg)

其他特殊狀況

  • Post tPA: BP <180/105 mmHg
  • Post EVT: SBP < 140 mmHg (根據打通的程度而定)
  • 若年紀輕或控制困難,考慮次發性高血壓檢測(內分泌異常,腎性高血壓等等)

血糖控制

  • 急性期若高血糖可用胰島素控制 (長短效搭配)
  • 目標以140-180mg/dL即可
  • 病情穩定後按照健保可以Metformin 為第一線,除非腎功能差
  • 第二線口服降血糖藥視臨床狀況評估
  • HbA1c高者(>9-10%)考慮以長效胰島素作為慢性控制
  • SGLT2 inhibitor (e.g. Forxiga, Jardiance) 對於心臟衰竭有幫助,但要小心酮酸中毒(DKA)

有哪種血糖藥對中風預防更有效?

有些研究認為TZD(Pioglitazone)可降低中風風險。若合併胰島素阻抗、HbA1c < 7%、且無心衰竭或膀胱癌病史,可考慮給予pioglitazone以避免再度中風(台灣腦中風學會 class IIb),特定GLP-1 RA看起來也可以降低中風風險。

而因為中風病人本身就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所以選擇能降低整體心血管事件的藥物是合理的,像是特定GLP-1 RA或SGLT2抑制劑(台灣腦中風學會COR IIa,LOE B-R)

血脂控制

對於中風及心血管事件都可以預防,目標是控制LDL 低於 100mg/dL

以下情況可考慮更嚴格到< 70 mg/dL

  • 嚴重粥狀硬化狹窄(顱內或顱外都是)
  • 冠狀動脈疾病

使用降血脂藥物Statin (e.g. Crestor, Lipitor)時,需注意肝功能上升,橫紋肌溶解。開方時也需注意statin的降血脂強度。

有時則需要加上ezetimibe兩者合用來達到LDL的目標,甚至需要到PCSK9抑制劑(需健保申請)。

詳情請參考2020台灣腦中風學會血脂指引

特殊介入

  • 頸動脈支架 (ICA stenting) → 症狀性狹窄時可在中風後穩定放置
  • 左心耳封堵 (LAA occluder) →需要抗凝血但是吃NOAC無效或者是大出血的病人
  • 顱骨減壓術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 腦太腫的時候
  • 血管繞道手術 (bypass surgery) → 血管狹窄又無法放支架的時候 或是 毛毛樣血管疾病 (Moyamoya disease)

中風病人的狀況變差怎麼辦?

可能原因

  • 原本的中風變嚴重了 (Stroke in evolution)
  • 中風的地方出血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 大片中風/出血腫起來造成腦疝 (Herniation)
  • 新的中風 (AF的病人又打出新的血栓)
  • 中風併發癲癇 (post-stroke seizure)
  • 中風以外的原因:感染,心律不整等等

需要安排的檢查

基本的抽血、心電圖,來排除感染以及心律不整等可能性,可考慮加做腦部影像,排除新的中風、出血或是腦部水腫,有時也須腦波檢查來排除中風後癲癇(後述)。

處置就因原因而異了

腦中風惡化治療

中風後癲癇

嚴重的中風或合併出血時容易發生,e.g. 大片MCA中風。處理原則大致上跟一般癲癇差不多,但中風病人共病較多,使用藥物要注意交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