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又是很久沒更新了,這次以前陣子的演講為題材,介紹一下常見的顫抖症,包括本態性/原發性顫抖、巴金森氏症顫抖、生理性與藥物性顫抖、肌張力不全顫抖,以臨床評估與治療為主,最後介紹進階的治療,包括神波刀/聚焦超音波燒灼與深腦刺激術。針對手抖與巴金森的關係,可參考這篇衛教文章。
主要參考資料
- 原發性顫抖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6222768/
- 台灣先前關於原發性顫抖之臨床研究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1707869/
- 巴金森氏症顫抖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9504742/
- 探討原發性顫抖與巴金森氏症顫抖之關係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6522219/
- 台大藥劑部網站https://www.ntuh.gov.tw/phr/Fpage.action?muid=2077&fid=1939
大綱
- 什麼是顫抖? 如何分類
- 原發性顫抖
- 巴金森氏症顫抖
- 生理性與藥物引發顫抖
- 肌張力不全顫抖
- 顫抖症比較
- 顫抖症評估
- 治療:神波刀/聚焦超音波燒灼、巴金森氏症顫抖
什麼是顫抖? 如何分類?
比較正式的定義是「身體部位不自主、節奏性、震盪式的動作」,聽起來有點拗口,所以拆解一下。
各身體部位都可以出現顫抖,常見也最影響生活的手部顫抖/手抖,但其他地方如頭部、臉部、下肢其實都可能有顫抖。
不自主就是說病人自己無法控制,有時可能可以稍微忍一下,但大多數時候一旦引發出來就無法靠意志力壓下來。
節奏性是指像節拍器一樣,有一定的節奏,包括頻率(幾Hz),都是固定的,不太會說今天是抖3Hz,明天抖10Hz,如果頻率節奏有明顯變化就要考慮其他疾病診斷。另外,會像打拍子的一樣不斷來回,如果是突發性的抽幾下,也要考慮其他疾病。
震盪式是指會有固定軸向,像鐘擺一樣會有固定擺盪的空間,很少一下是前後抖、一下是左右抖,若是會有各方向也要考慮其他診斷。
如何分類?
先從身體部位來分類比較直觀。整體來說,會先看是對稱還是不對稱,一般來說原發性顫抖跟生理性顫抖是比較對稱的,而巴金森氏症顫抖與肌張力不全顫抖是不對稱的,甚至有時只有單邊身體出現。身體部位則是會在最常見的手、還有頭部、臉部、下肢,有時影響到聲帶附近的肌肉也可以出現聲音的顫抖。
發生的時機,最一開始會先觀察是靜止沒做動作時比較抖(比較可能是巴金森氏顫抖),還是動作時比較明顯(比較可能是原發性顫抖)。另外,很多病人都會覺得緊張時特別抖,睡覺時候就不太抖。雖然是滿正確的觀察,但因為這在大多數顫抖症都有類似的狀況,所以無法拿來作為分類依據。
以下就開始進入幾種常見的顫抖症。
原發性顫抖/本態性顫抖 Essential Tremor
可以先看段Youtube影片,是一個原發性顫抖病友講述自己的病況,後面則接受了聚焦超音波(神波刀)的治療。
簡略影片描述
前面先提到手抖影響了她許多日常生活的動作,年輕時就開始有手抖,也有家族史。幾年來越來越嚴重,可以看到嚴重影響寫字跟倒水的動作。1:20開始介紹神波刀的治療原理,1:50則是施作的情況,最後則是術後的狀況。
可以說是最常見的動作障礙疾病,整體來說在大眾族群約百分之一的人口有,老年人口大約百分之五。整體來說台灣的男女發生率差不多,但是有些臨床特色稍有不同,如女性較容易有頭部顫抖。
顫抖最明顯就是在手部,如上面的youtube影片一樣,雙手通常都會有(特別是食指、中指、無名指),大致上對稱。發生的時間以維持姿勢,如拿盤子以及動作(寫字、倒水)等等。有時候要對準東西會特別抖,稱為意向性顫抖(intention tremor),此類病人的進展則較快。身體部位來說,顫抖的範圍有時會超出手部,頭部或聲音也會受影響,研究看到有頭部顫抖的病人進展比較慢。
這個病一開始都算良性,不一定影響到生活,但一定比例的病人還是會慢慢進展變嚴重,需要治療。
發病年紀
有兩個較常開始的年齡,一群病人是十幾歲到二十歲就開始有症狀,這類病人有家族史的比例比較高,但進展也比較慢。
另一群病人則是中老年才發病,五十到六十歲附近,通常沒有家族史,但進展較快。
診斷標準
診斷來說,首先還是要先排除次發性或是其他生理性的原因(後面將再介紹),如甲狀腺機能亢進,咖啡因攝取太多,安眠藥物或酒精戒斷,或是特定藥物誘發。
排除以上可能誘發顫抖的病因後,特徵上要有雙手的姿勢與動作性的顫抖,大致上對稱,可合併頭部或聲音的顫抖。
因為是個慢性的疾病,要確定有三年以上才能下這個診斷。
其他可能出現的特徵包含有顫抖的家族史,或是喝酒可以改善。
然而,若有以下症況,要小心可能不是原發性/本態性顫抖。
如果顫抖很不對稱/只有單側,或者是顫抖的型態是在靜止的時候最抖,就要考慮可能是巴金森氏症顫抖。然而,原發性顫抖的病人也有一定比例可以有靜止型顫抖,但通常是發病較久的病人,且還是姿勢動作的顫抖更明顯。顫抖之外,如果病人也有肢體僵硬、不靈活、撲克臉、小碎步等其他動作症狀,也要考慮可能是巴金森氏症顫抖。
而如果顫抖之外,肢體有不正常的姿勢,或者是沒出力時肌肉就有不正常的收縮,就要考慮是肌張力不全顫抖(dystonic tremor),或者是病人單純只有頭抖而沒有手抖,也要考慮是頸部的肌張力不全(cervical dystonia)。
有時,小腦退化的病人也會合併顫抖,但這些病人還會合併其他症狀,如走路不穩(gait ataxia)、肢體協調性差、眼睛可以觀察到眼振(nystagmus)、講話不清楚。
治療原則
- 確立診斷後,要看症狀影響生活的嚴重度。
- 首先先採取生活方式的調整。
- 若症狀只有特定情況下比較嚴重或是影響生活,如上台報告等容易緊張的場合,則可以需要時再服用備用藥即可。
- 如果生活常常都會受影響,如吃飯寫字都會受影響,則可以開始規律每天服藥。
- 若是規律服藥後仍控制不理想,則可考慮進階的治療,如神波刀/聚焦超音波的治療。
生活調整
睡眠充足,然後避免或減少咖啡因的攝取。
生活器具也可以做些調整,好比說刷牙會對不準就考慮使用電動牙刷; 拿東西會抖的話有些病人使用較重的杯子或餐具可以改善; 扣鈕扣如果有困難,可以多穿容易穿脫的衣物。
原發性顫抖/本態性顫抖藥物治療
如果上述方式不理想,就可以開始藥物的治療。平均可以降低一半的顫抖幅度。
以下是常見的藥物類型:
- 乙型阻斷劑,如propranolol (商品名 恩特來 或是 心律錠) 常用於高血壓或心臟病的治療
- 特定的抗癲癇藥物:Primidone(Mysoline), Topiramate(Topamax 妥泰)
- 苯二氮平類(BZD)類藥物,如Clonazepam (Rivotril, 利福全), Alprazolam (Xanax 贊安諾),也有鎮靜抗焦慮的效果。
以下就開始藥物的個論
乙型阻斷劑(Beta Blocker)
- 最常使用的是Propranolol。
- 是原發性顫抖的第一線藥物治療,原理沒有完全清楚,但跟降低交感神經的興奮性有關係。
- 劑量通常一次1-2顆(10-20mg) 一天可以服用兩到三次。
- 副作用的話,主要是血壓或心跳降太低。有時候會容易頭暈會疲倦。
- 適合有高血壓,或是容易心悸緊張的人使用。
- 需注意,曾有氣喘的病人因為可能會誘發氣喘所以不可使用。
特定抗癲癇藥
再來就進入到可以治療顫抖的抗癲癇藥的部分。
開立此類藥物時並不是覺得顫抖症的病人有癲癇,是這些特定的癲癇藥剛好有控制顫抖的效果。
Primidone (mysoline)
- 台灣目前較少看到這個藥物,但是在原發性顫抖的治療中也是第一線的藥物。
- 劑量常從睡前12.5mg 開始,慢慢上調。
- 副作用是頭暈嗜睡。
- 需注意的是,他會誘發肝臟的代謝藥物的藥物,所以與其他藥物會有交互作用,使用時要審視其他使用中的藥物,且目前台灣健保沒有給付顫抖症。
Topiramate (Topamax, 妥泰)
- 因為上面的primidone在台灣較少見,妥泰反而是Propranolol無法使用或是效果不佳時的第二選擇。
- 作用原理是可以調節神經細胞的鈉離子通道活性,同時也會促進GABA系統的活性,抑制神經系統的過度放電。
- 也常從睡前開始使用,會從25mg 的膠囊開始,慢慢上調,一天可到100-200 mg。
- 副作用的話包括手指腳趾麻麻的感覺、腎結石、思考較慢、食慾差跟體重減輕。
- 所以比較適合體重較重或是剛好合併癲癇的病人。另外,對於偏頭痛也會有效果。
- 禁忌症的話,青光眼的患者不可使用,另外懷孕婦女會上升唇顎裂等風險,也不建議使用。
苯二氮平類(Benzodiazepine, BZD)類藥物
- 平常用於鎮靜、安眠或抗焦慮,但對於原發性顫抖也有幫助。
- 原理是促進GABA受體,抑制神經系統過度放電。
- 常用的藥物為Clonazepam (Rivotril) (一天1次,也可2-3次) 與Alprazolam(Xanax)(一天2-3次)
- 副作用是鎮靜嗜睡
- 若是顫抖病人容易失眠或焦慮可以考慮優先使用。
- 小心在年紀較大的病人使用容易跌倒、呼吸抑制、記憶減退。
- 如果有些病人只有有時才會緊張顫抖,可以需要時再服用即可
這裡先介紹藥物治療,進階治療將於後面統一介紹。
再來就進入巴金森氏症顫抖的部分…
巴金森氏症顫抖 Parkinson’s Disease Tremor
也來看段影片,可以從0:38秒開始到1:12為主,1:27-1:34則是再現性的姿勢性顫抖(Re-emergent tremor)
第一個特色就是不對稱,可以看到影片中的病人是以左手為主的靜止型顫抖/手抖,走路時也會滿明顯的。先影響的通常是大拇指跟食指,有時轉動會像數鈔票一樣(pill-rolling)。影片中的病人也可以看到表情減少,像是撲克臉,也是巴金森氏症的症狀之一。影片中1:27-1:34的顫抖乍看之下是姿勢性顫抖,但在巴金森氏症病人中,通常是維持姿勢數秒後才出現,所以稱為再現性顫抖(re-emergent tremor)。而除了手之外,有時也可以影響到腳或是臉部如下巴。
需注意的是,類似的顫抖也需要排除因使用抗精神藥物(anti-psychotic)造成的椎體外症候群。
臨床上,約有6成左右的巴金森氏病人會有顫抖。這類病人在巴金森氏症裡面的病程進展較慢,發病年紀較輕,也較不會在中後期出現認知功能退化。
治療原則
因為巴金森氏症的病因是動作系統中缺乏多巴胺,所以針對多巴胺路徑的治療還是首要目標,常見使用包括左旋多巴與多巴胺促效劑。通常都能改善病人的僵硬與動作慢,但對於顫抖的改善比例大約只有一半。
如果在多巴胺藥物治療之下,僵硬與動作慢已有改善,但是顫抖仍持續,則會使用針對顫抖的藥物治療:
- 抗膽激素(Anticholinergics)
- 金剛胺(Amantadine)
- 有時可考慮前面介紹的乙型阻斷劑(beta blocker如propranolol)
若藥物控制不夠,可考慮進階治療,如神波刀/聚焦超音波,或是深腦刺激術。
以下就針對抗膽激素及金剛胺介紹
抗膽鹼劑/抗膽激素Anticholinergics
通常都是圓圓白色一顆,通常建議劑量都是半顆到一顆,一天2-3次。藥效來說,針對靜止型顫抖滿有效的,但也有不少副作用,如嘴乾眼乾,有時候會造成大小便困難,老人家也會造成認知能減退,甚至到混亂譫妄。如果無法耐受,只能用很低的劑量或是其他藥物。
金剛胺最早是個抗流感藥物,後來發現對巴金森氏症的症狀也能改善,對於巴金森的靜止型顫抖也有效。副作用則是會口乾,皮膚有青斑,晚上服用較容易幻覺或多夢。
另外,因為作用機轉多元,對於巴金森氏症中後期病人的異動症(dyskinesia)與走路困難也會有幫助。
如何區分異動症(dyskinesia) 與顫抖 (tremor)?
乍看之下兩者都是出現在巴金森氏症患者的不自主動作,但可由以下幾點區分:
- 疾病病程:異動症都發生在中晚期(發病後數年),顫抖則是早期就可能出現
- 與藥效的關係:異動症通常是藥效太強造成,所以常見是吃藥後1-2小時,藥效出來是較明顯。顫抖症通常是在藥效不足時比較明顯,藥效出來後可以改善
- 動作型態:異動症常見的是類似舞蹈症,手腳、頭部或軀幹的各方向晃動,頻率不固定。顫抖症是固定方向和頻率的抖動,通常是手腳或臉。
- 治療方式:若是因為藥效太強造成異動症,需要調整單次藥物劑量,可能需要調低單次劑量,並調整服藥頻率,使用金剛胺也會有幫助。顫抖症若是因為藥效不足反而需要藥物加量,或使用可以治療顫抖的藥物如抗膽激素或金剛胺
原發性顫抖與巴金森氏症的關係
可以分成兩個面向探討
- 兩者的相關性
- 兩者如何區分?
原發性顫抖與巴金森氏症顫抖的相關性
- 過去的統計看到,原發性顫抖的病人,日後發生巴金森氏症的機率是同年齡的五倍
- 而調查有合併顫抖的巴金森氏症病人的家人當中,也有較高比率的原發性顫抖
- 有些基因的研究也看到特定基因位點會同時上升巴金森氏症與原發性顫抖的風險。
兩者如何區分?
以下整理兩者的臨床特色,但其實有些病人的確兩種疾病都有,並非完全互斥。
- 對稱性:本態性/原發性顫抖大致對稱,巴金森氏症則是單側為主,不對稱。
- 身體分佈:原發性顫抖以雙手為主,巴金森氏症以單側手或腳,有時會有臉部
- 顫抖形式:原發性顫抖以姿勢與動作為主,巴金森氏症顫抖以靜止為主,但不是絕對。
- 合併症狀:原發性顫抖無其他明顯症狀,巴金森氏症則會合併僵硬或動作慢或走路問題
- 治療:原發性顫抖以乙型阻斷劑及妥泰為主,巴金森氏症則是要有多巴胺的治療與抗膽激素。
生理性顫抖 Enhanced Physiological Tremor
正常人在肌肉收縮時也可以有很細微的顫抖,所以稱為「生理性」。
通常是手指末梢的輕微顫抖,很多人在下列狀況會有比較明顯的顫抖
- 出力
- 緊張焦慮
- 攝取過多咖啡因
- 低血糖
以上狀況都是常見的生理性顫抖,並非真的生病。
而在服用特定藥物時也會誘發顫抖
- 刺激交感神經的藥物:乙型交感促效劑(beta agonist)常用於支氣管擴張劑
- 抗癲癇藥: Phenytoin (Aleviatin 阿雷比阿慶), Valproate(Depakine 帝拔癲)
- 精神科用藥: 特定抗憂鬱劑(SSRI), 鋰鹽, 傳統抗精神病藥物(造成靜止型顫抖與類巴金森症候群)
- 抗心律不整藥物如Amiodarone (Cordarone 臟得樂)
- 內分泌藥物: 甲狀腺素補充過多時
- 腸胃道藥物: Metoclopramide (Primperan/Promeran)(靜止型顫抖與類巴金森症候群)
- 抗排斥藥
- 藥物戒斷: 安眠藥、酒精
造成次發性顫抖的常見疾病
- 甲狀腺亢進
- 肝功能異常(年輕患者必要時須排除威爾森氏症Wilson’s disease)
- 腎功能異常
肌張力不全顫抖 Dystonic Tremor
一樣來看個Youtube影片,前面一半的女生是以頭頸部顫抖加上右肩與雙手的肌張力不全為主,後半的男性則是右手的肌張力不全與顫抖。總體來說,若是因為肌張力不全造成顫抖,會看到有不正常的肌肉過度收縮與不正常的姿勢,像前面的女生可以看到脖子兩邊的SCM(胸鎖乳突肌)都很收縮明顯,後面的男生則是前臂的肌肉很明顯在收縮。
治療的話,有些口服藥物可以考慮,如前面提到的抗膽激素或是利福全可以使用,或是使用其他肌肉鬆弛劑。但針對這種局部的肌張力不全顫抖,目前認為最有效的治療是肉毒桿菌的肌肉注射(可參閱巴金森之友介紹文章),針對過度收縮的肌肉注射肉毒桿菌,緩解不正常的肌肉收縮,通常是每四個月注射一次,目前健保有給付一定的劑量。
診斷評估流程
在了解以上幾種常見的顫抖症之後,這裡先總結一下評估診斷的流程
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 是顫抖嗎? 還是其他類型的不自主動作,還是因為無力所以發抖?
- 如果確定是顫抖,先排除次發性的原因。首先排除的還是藥物,所以需要詢問病人的用藥史、用藥與顫抖的時序關係以及查詢健保藥歷。必要時,會在後續安排抽血檢查,確定甲狀腺與肝腎功能。
- 神經學檢查的部分,需觀察顫抖的時機,是以靜止為主,還是在姿勢或動作時較明顯。顫抖的身體分佈,包括是雙側對稱,還是單側較明顯?另外很重要的是要觀察有無其他神經學的異常,包含肌張力不全、走路不穩、眼振、動作緩慢、無力等等
- 經過以上評估後,有些時候已經可以下臨床診斷開始治療,有些時候還不夠確定就會安排進一步檢查
- 進階檢查包含震顫圖檢查以及影像學檢查(主要是安排多巴胺攝影來評估是否有巴金森氏症),以下介紹這兩種檢查。
震顫圖
會在手部放上感應器,偵測動作的加速度,來記錄抖動的頻率與振幅。巴金森氏症的顫抖通常是在4-6 Hz,而本態性顫抖則是4-12 Hz。會在病人靜止時及維持姿勢時做紀錄。
必要時,也會搭配表面肌電圖來記錄肌肉收縮的狀況,典型的顫抖會到動作相法拮抗的肌肉交互收縮,肌張力不全的患者則是看到拮抗的肌肉同時收縮。
多巴胺攝影
會先注射多巴胺的前驅藥物,幾小時後再照相,偵測腦部分泌多巴胺的神經元活性。常見的套色下,功能健全的會呈現紅色,而退到黃綠色甚至是藍色就表示多巴胺的活性有減少,來判斷有無多巴胺系統的退化,作為區分是不是巴金森氏症的依據之一。
治療比較
治療流程與選項
以下是針對各種顫抖症的治療比較
- 基本上對於本態性顫抖與巴金森氏症顫抖,藥物還是首選,但若藥物控制不佳,則可以考慮進階的神波刀或是深腦刺激術。
- 針對肌張力不全顫抖,雖然口服藥物還是有幫助,但若是局部的頸部或手部為主,局部定期的肉毒桿菌肌肉注射更有效。
- 針對生理性顫抖,找出並避免誘發因子即可
- 其他次發性顫抖就要去檢視是否是藥物或是其他病因造成
若藥物治療效果有限,針對單側症狀可以做以下選擇
針對雙側或全身的症狀
進階治療(神波刀MRgFUS 與深腦刺激術DBS)
以下會介紹幾個主題
- 什麼是神波刀/聚焦超音波?
- 什麼是深腦刺激術?
- 兩者的比較
神波刀/聚焦超音波
全名是磁振造影導引聚焦超音波(MRI-guided focus ultrasound, 簡稱MRgFUS),可以在腦部磁振造影監控之下,進行特定的小部位腦區燒灼。
以下是一位原發性顫抖接受治療的影片,可從1:30之後開始看,2:10-2:30有治療前後的比較。
治療原理
可以想像顫抖症的產生是因為腦中有個像節拍器的迴路,會以固定的頻率使手或其他地方抖動。路徑很複雜,從大腦到腦幹到小腦,再從小腦經過視丘回到大腦,如下圖所示:
而經過多年的研究,已經有找到一些特定的目標位置,以非侵入性的方式,使用聚焦超音波進行燒灼,打斷迴路,有效抑制顫抖又不會有明顯的副作用,目前認為能抑制顫抖的燒灼位置是在視丘的腹中間核(VIM nucleus),已經有多個大型研究證明對於視丘的腹中間核進行燒灼可以有效抑制原發性顫抖與巴金森氏症的顫抖。
聚焦超音波
使用的治療方式是聚焦超音波,用多個探頭,使用超音波穿過頭骨,同時聚焦到要燒灼的腦區。
磁振造影導引/監控
這個治療的特性是可以術中隨時監控,包含臨床與影像上:
- 臨床的監控:現場醫師將評估顫抖的狀況,若是燒灼在對的位置,顫抖當場就會大幅改善。若有不適或其他副作用也會隨時評估
- 影像的監控:影像可監控燒灼的溫度,以及燒灼後的位置與大小,作為治療的依據。以下是燒灼後的影像變化,若成功燒灼將如B圖中間紅圈所示,產生一個燒灼的病灶。
禁忌症
- 低頭骨密度(low SDR, skull density ratio): 因為超音波需要穿過頭骨,如果頭骨密度太低,會造成超音波無法穿透,導致無法升溫,治療失敗。
- 重大心肺疾病
- 腦部腫瘤等腦內結構性病灶
- 一年內癲癇病史
- 因體內有植入物等原因無法作磁振造影(MRI)
- 無法平躺3小時
適應症
台灣目前通過的適應症(目前僅核准單側治療)
- 原發性顫抖,藥物難以治療的顫抖症狀
- 巴金森氏症,合併藥物難以治療的顫抖症狀
目前美國也通過蒼白球燒灼術(GPi pallidotomy) 來治療巴金森氏症之動作併發症(如異動症或藥效波動)。
台大醫院神波刀術前評估流程
下圖是目前台大醫院神波刀評估流程
台大相關門診資訊請按此
深腦刺激術(DBS, deep brain stimulation)
以下借用巴金森之友的圖片來說明,會有電極放進特定腦區持續進行電刺激,來調節神經功能。這個電極會藉由皮下的導線,連到胸口的電池,目前是治療中後期的巴金森氏症的一種治療,特別是在藥物波動或是異動症明顯的病人。
而針對不同的症狀,可以選擇不同的腦區。
- 若是針對顫抖,可以放置在視丘的腹中間核(VIM),和神波刀燒灼的位置相同。
- 若是針對巴金森氏症整體的症狀,包含僵硬、動作慢、顫抖,則可以放在視丘下核(STN, subthalamic nucleus)
兩者比較
以上兩者皆是藥物控制顫抖不理想時,可以考慮的進階治療方式,那兩者差在哪裡呢?
- 手術方式: 神波刀沒有植入物,只要局部麻醉,全程清醒。深腦刺激術則是有植入物,手術過程中有些部分需要全身麻醉。
- 單雙側: 神波刀目前只能治療單側,而深腦刺激術可以同時雙側都放電極。
- 頭骨密度: 神波刀適用於頭骨密度較高的,深腦刺激術則無此限制。
- 目前健保給付: 神波刀目前需自費,巴金森氏症則是符合特定條件可以健保給付,原發性顫抖則無健保給付。
- 後續追蹤: 若神波刀術後不幸復發可考慮重新燒灼。深腦刺激術則是需要規則調整電極參數,另外若是電池沒電需要再開刀換電池。
總結
首先還是先確立顫抖症的診斷,排除生理性與次發性的原因後,去鑑別是否是原發性顫抖、巴金森氏症顫抖、肌張力不全顫抖、或是其他顫抖症,才能對症下藥。針對原發性顫抖與巴金森氏症顫抖,都先以藥物治療為主,而肌張力不全需搭配肉毒桿菌肌肉注射。若藥物控制不夠理想且影響生活功能,隨著科技進展有越來越多治療選擇,包括神波刀/聚焦超音波與深腦刺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