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手抖? 原發性顫抖、巴金森顫抖與神波刀介紹

作者: 朱永載 醫師

前言

又是很久沒更新了,這次以前陣子的演講為題材,介紹一下常見的顫抖症,包括本態性/原發性顫抖、巴金森氏症顫抖、生理性與藥物性顫抖、肌張力不全顫抖,以臨床評估與治療為主,最後介紹進階的治療,包括神波刀/聚焦超音波燒灼與深腦刺激術。針對手抖與巴金森的關係,可參考這篇衛教文章

主要參考資料

大綱

  • 什麼是顫抖? 如何分類
  • 原發性顫抖
  • 巴金森氏症顫抖
  • 生理性與藥物引發顫抖
  • 肌張力不全顫抖
  • 顫抖症比較
  • 顫抖症評估
  • 治療:神波刀/聚焦超音波燒灼、巴金森氏症顫抖

什麼是顫抖? 如何分類?

比較正式的定義是「身體部位不自主、節奏性、震盪式的動作」,聽起來有點拗口,所以拆解一下。

各身體部位都可以出現顫抖,常見也最影響生活的手部顫抖/手抖,但其他地方如頭部、臉部、下肢其實都可能有顫抖。

不自主就是說病人自己無法控制,有時可能可以稍微忍一下,但大多數時候一旦引發出來就無法靠意志力壓下來。

節奏性是指像節拍器一樣,有一定的節奏,包括頻率(幾Hz),都是固定的,不太會說今天是抖3Hz,明天抖10Hz,如果頻率節奏有明顯變化就要考慮其他疾病診斷。另外,會像打拍子的一樣不斷來回,如果是突發性的抽幾下,也要考慮其他疾病。

震盪式是指會有固定軸向,像鐘擺一樣會有固定擺盪的空間,很少一下是前後抖、一下是左右抖,若是會有各方向也要考慮其他診斷。

如何分類?

先從身體部位來分類比較直觀。整體來說,會先看是對稱還是不對稱,一般來說原發性顫抖跟生理性顫抖是比較對稱的,而巴金森氏症顫抖與肌張力不全顫抖是不對稱的,甚至有時只有單邊身體出現。身體部位則是會在最常見的手、還有頭部、臉部、下肢,有時影響到聲帶附近的肌肉也可以出現聲音的顫抖。

發生的時機,最一開始會先觀察是靜止沒做動作時比較抖(比較可能是巴金森氏顫抖),還是動作時比較明顯(比較可能是原發性顫抖)。另外,很多病人都會覺得緊張時特別抖,睡覺時候就不太抖。雖然是滿正確的觀察,但因為這在大多數顫抖症都有類似的狀況,所以無法拿來作為分類依據。

以下就開始進入幾種常見的顫抖症。

原發性顫抖/本態性顫抖 Essential Tremor

可以先看段Youtube影片,是一個原發性顫抖病友講述自己的病況,後面則接受了聚焦超音波(神波刀)的治療。

簡略影片描述

前面先提到手抖影響了她許多日常生活的動作,年輕時就開始有手抖,也有家族史。幾年來越來越嚴重,可以看到嚴重影響寫字跟倒水的動作。1:20開始介紹神波刀的治療原理,1:50則是施作的情況,最後則是術後的狀況。

可以說是最常見的動作障礙疾病,整體來說在大眾族群約百分之一的人口有,老年人口大約百分之五。整體來說台灣的男女發生率差不多,但是有些臨床特色稍有不同,如女性較容易有頭部顫抖。

顫抖最明顯就是在手部,如上面的youtube影片一樣,雙手通常都會有(特別是食指、中指、無名指),大致上對稱。發生的時間以維持姿勢,如拿盤子以及動作(寫字、倒水)等等。有時候要對準東西會特別抖,稱為意向性顫抖(intention tremor),此類病人的進展則較快。身體部位來說,顫抖的範圍有時會超出手部,頭部或聲音也會受影響,研究看到有頭部顫抖的病人進展比較慢。

這個病一開始都算良性,不一定影響到生活,但一定比例的病人還是會慢慢進展變嚴重,需要治療。

發病年紀

有兩個較常開始的年齡,一群病人是十幾歲到二十歲就開始有症狀,這類病人有家族史的比例比較高,但進展也比較慢。

另一群病人則是中老年才發病,五十到六十歲附近,通常沒有家族史,但進展較快。

診斷標準

診斷來說,首先還是要先排除次發性或是其他生理性的原因(後面將再介紹),如甲狀腺機能亢進,咖啡因攝取太多,安眠藥物或酒精戒斷,或是特定藥物誘發。

排除以上可能誘發顫抖的病因後,特徵上要有雙手的姿勢與動作性的顫抖,大致上對稱,可合併頭部或聲音的顫抖。

因為是個慢性的疾病,要確定有三年以上才能下這個診斷。

其他可能出現的特徵包含有顫抖的家族史,或是喝酒可以改善。

然而,若有以下症況,要小心可能不是原發性/本態性顫抖。

如果顫抖很不對稱/只有單側,或者是顫抖的型態是在靜止的時候最抖,就要考慮可能是巴金森氏症顫抖。然而,原發性顫抖的病人也有一定比例可以有靜止型顫抖,但通常是發病較久的病人,且還是姿勢動作的顫抖更明顯。顫抖之外,如果病人也有肢體僵硬、不靈活、撲克臉、小碎步等其他動作症狀,也要考慮可能是巴金森氏症顫抖。

而如果顫抖之外,肢體有不正常的姿勢,或者是沒出力時肌肉就有不正常的收縮,就要考慮是肌張力不全顫抖(dystonic tremor),或者是病人單純只有頭抖而沒有手抖,也要考慮是頸部的肌張力不全(cervical dystonia)。

有時,小腦退化的病人也會合併顫抖,但這些病人還會合併其他症狀,如走路不穩(gait ataxia)、肢體協調性差、眼睛可以觀察到眼振(nystagmus)、講話不清楚。

治療原則

  • 確立診斷後,要看症狀影響生活的嚴重度。
  • 首先先採取生活方式的調整。
  • 若症狀只有特定情況下比較嚴重或是影響生活,如上台報告等容易緊張的場合,則可以需要時再服用備用藥即可。
  • 如果生活常常都會受影響,如吃飯寫字都會受影響,則可以開始規律每天服藥。
  • 若是規律服藥後仍控制不理想,則可考慮進階的治療,如神波刀/聚焦超音波的治療。

生活調整

睡眠充足,然後避免或減少咖啡因的攝取。

生活器具也可以做些調整,好比說刷牙會對不準就考慮使用電動牙刷; 拿東西會抖的話有些病人使用較重的杯子或餐具可以改善; 扣鈕扣如果有困難,可以多穿容易穿脫的衣物。

原發性顫抖/本態性顫抖藥物治療

如果上述方式不理想,就可以開始藥物的治療。平均可以降低一半的顫抖幅度。

以下是常見的藥物類型:

  • 乙型阻斷劑,如propranolol (商品名 恩特來 或是 心律錠) 常用於高血壓或心臟病的治療
  • 特定的抗癲癇藥物:Primidone(Mysoline), Topiramate(Topamax 妥泰)
  • 苯二氮平類(BZD)類藥物,如Clonazepam (Rivotril, 利福全), Alprazolam (Xanax 贊安諾),也有鎮靜抗焦慮的效果。

以下就開始藥物的個論

乙型阻斷劑(Beta Blocker)

  • 最常使用的是Propranolol。
  • 是原發性顫抖的第一線藥物治療,原理沒有完全清楚,但跟降低交感神經的興奮性有關係。
  • 劑量通常一次1-2顆(10-20mg) 一天可以服用兩到三次。
  • 副作用的話,主要是血壓或心跳降太低。有時候會容易頭暈會疲倦。
  • 適合有高血壓,或是容易心悸緊張的人使用。
  • 需注意,曾有氣喘的病人因為可能會誘發氣喘所以不可使用。

特定抗癲癇藥

再來就進入到可以治療顫抖的抗癲癇藥的部分。

開立此類藥物時並不是覺得顫抖症的病人有癲癇,是這些特定的癲癇藥剛好有控制顫抖的效果。

Primidone (mysoline)

  • 台灣目前較少看到這個藥物,但是在原發性顫抖的治療中也是第一線的藥物。
  • 劑量常從睡前12.5mg 開始,慢慢上調。
  • 副作用是頭暈嗜睡。
  • 需注意的是,他會誘發肝臟的代謝藥物的藥物,所以與其他藥物會有交互作用,使用時要審視其他使用中的藥物,且目前台灣健保沒有給付顫抖症。

Topiramate (Topamax, 妥泰)

  • 因為上面的primidone在台灣較少見,妥泰反而是Propranolol無法使用或是效果不佳時的第二選擇。
  • 作用原理是可以調節神經細胞的鈉離子通道活性,同時也會促進GABA系統的活性,抑制神經系統的過度放電。
  • 也常從睡前開始使用,會從25mg 的膠囊開始,慢慢上調,一天可到100-200 mg。
  • 副作用的話包括手指腳趾麻麻的感覺、腎結石、思考較慢、食慾差跟體重減輕。
  • 所以比較適合體重較重或是剛好合併癲癇的病人。另外,對於偏頭痛也會有效果。
  • 禁忌症的話,青光眼的患者不可使用,另外懷孕婦女會上升唇顎裂等風險,也不建議使用。

苯二氮平類(Benzodiazepine, BZD)類藥物

  • 平常用於鎮靜、安眠或抗焦慮,但對於原發性顫抖也有幫助。
  • 原理是促進GABA受體,抑制神經系統過度放電。
  • 常用的藥物為Clonazepam (Rivotril) (一天1次,也可2-3次) 與Alprazolam(Xanax)(一天2-3次)
  • 副作用是鎮靜嗜睡
  • 若是顫抖病人容易失眠或焦慮可以考慮優先使用。
  • 小心在年紀較大的病人使用容易跌倒、呼吸抑制、記憶減退。
  • 如果有些病人只有有時才會緊張顫抖,可以需要時再服用即可

這裡先介紹藥物治療,進階治療將於後面統一介紹。

再來就進入巴金森氏症顫抖的部分…

巴金森氏症顫抖 Parkinson’s Disease Tremor

也來看段影片,可以從0:38秒開始到1:12為主,1:27-1:34則是再現性的姿勢性顫抖(Re-emergent tremor)

第一個特色就是不對稱,可以看到影片中的病人是以左手為主的靜止型顫抖/手抖,走路時也會滿明顯的。先影響的通常是大拇指跟食指,有時轉動會像數鈔票一樣(pill-rolling)。影片中的病人也可以看到表情減少,像是撲克臉,也是巴金森氏症的症狀之一。影片中1:27-1:34的顫抖乍看之下是姿勢性顫抖,但在巴金森氏症病人中,通常是維持姿勢數秒後才出現,所以稱為再現性顫抖(re-emergent tremor)。而除了手之外,有時也可以影響到腳或是臉部如下巴。

需注意的是,類似的顫抖也需要排除因使用抗精神藥物(anti-psychotic)造成的椎體外症候群。

臨床上,約有6成左右的巴金森氏病人會有顫抖。這類病人在巴金森氏症裡面的病程進展較慢,發病年紀較輕,也較不會在中後期出現認知功能退化。

治療原則

因為巴金森氏症的病因是動作系統中缺乏多巴胺,所以針對多巴胺路徑的治療還是首要目標,常見使用包括左旋多巴與多巴胺促效劑。通常都能改善病人的僵硬與動作慢,但對於顫抖的改善比例大約只有一半。

如果在多巴胺藥物治療之下,僵硬與動作慢已有改善,但是顫抖仍持續,則會使用針對顫抖的藥物治療:

  • 抗膽激素(Anticholinergics)
  • 金剛胺(Amantadine)
  • 有時可考慮前面介紹的乙型阻斷劑(beta blocker如propranolol)

若藥物控制不夠,可考慮進階治療,如神波刀/聚焦超音波,或是深腦刺激術。

以下就針對抗膽激素及金剛胺介紹

抗膽鹼劑/抗膽激素Anticholinergics

通常都是圓圓白色一顆,通常建議劑量都是半顆到一顆,一天2-3次。藥效來說,針對靜止型顫抖滿有效的,但也有不少副作用,如嘴乾眼乾,有時候會造成大小便困難,老人家也會造成認知能減退,甚至到混亂譫妄。如果無法耐受,只能用很低的劑量或是其他藥物。

金剛胺最早是個抗流感藥物,後來發現對巴金森氏症的症狀也能改善,對於巴金森的靜止型顫抖也有效。副作用則是會口乾,皮膚有青斑,晚上服用較容易幻覺或多夢。

另外,因為作用機轉多元,對於巴金森氏症中後期病人的異動症(dyskinesia)與走路困難也會有幫助。

如何區分異動症(dyskinesia) 與顫抖 (tremor)?

乍看之下兩者都是出現在巴金森氏症患者的不自主動作,但可由以下幾點區分:

  • 疾病病程:異動症都發生在中晚期(發病後數年),顫抖則是早期就可能出現
  • 與藥效的關係:異動症通常是藥效太強造成,所以常見是吃藥後1-2小時,藥效出來是較明顯。顫抖症通常是在藥效不足時比較明顯,藥效出來後可以改善
  • 動作型態:異動症常見的是類似舞蹈症,手腳、頭部或軀幹的各方向晃動,頻率不固定。顫抖症是固定方向和頻率的抖動,通常是手腳或臉。
  • 治療方式:若是因為藥效太強造成異動症,需要調整單次藥物劑量,可能需要調低單次劑量,並調整服藥頻率,使用金剛胺也會有幫助。顫抖症若是因為藥效不足反而需要藥物加量,或使用可以治療顫抖的藥物如抗膽激素或金剛胺

原發性顫抖與巴金森氏症的關係

可以分成兩個面向探討

  1. 兩者的相關性
  2. 兩者如何區分?

Continue reading 為什麼手抖? 原發性顫抖、巴金森顫抖與神波刀介紹

這樣是癲癇嗎? 腦電圖檢查與癲癇診斷簡介

作者: 朱永載 醫師

前言

又過了半年多趕快來更新一下,這次內容比較是雜談式的Q&A導向,起源是上個月在腦波室,不定期會有學弟妹來參觀跟問問題,就把一些常見的問題整理起來。原本的主題是腦波,但是多數人排腦波(腦電圖檢查) 心中真正的用意可能是想診斷或排除seizure。這篇主要介紹癲癇診斷的基本觀念,用藥時機(但不討論詳細用藥選擇可參考用藥分類各藥物特性),腦波(腦電圖檢查) 可以提供的資訊,跟遇到新發生的seizure如何處理。

Reference

幾個討論的問題

  1. 何時會懷疑Seizure
  2. 如何診斷Seizure
  3. 什麼是癲癇(epilepsy)
  4. 什麼時候需要給AED?
  5. 什麼時候要安排腦波
  6. 如果遇到懷疑Seizure的病人要怎麼辦?

什麼是Seizure?

先回到Seizure的定義吧。學理上指的是因為腦部神經元大量不正常的同步放電,產生的臨床症狀,通常都是陣發性會自己停止(除非進展到status epilepticus)

分類上,我們會去區分病人的症狀是局部發作,還是一開始就全面性發作。發作的內容又可以是以運動表現(常見的convulsion or tonic-clonic attack)或是非運動症狀。全面發作一定會影響到意識狀態,但局部發作就不一定,可能從頭到尾都意識清楚,也可能後來影響到意識。

何時懷疑Seizure?

幾個情境下可以懷疑Seizure

  1. 肢體抽動,尤其是病人有Tonic跟clonic phase的演進
  2. 忽然失去意識,尤其是陣發性的發生
  3. 一直很昏沉,會懷疑是non-convulsive status epilepticus,但鑑別診斷很寬廣,之後再另闢一篇討論了…
  4. 陣發性的神經學症狀

肢體抽動的鑑別診斷

如果沒有典型的tonic-clonic attac,最終是Seizure的機會沒有很高。可以參考 “What’s shaking in the ICU?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the seizure in the intensive care setting” ,其他需要考慮的像是

  • Tremor顫抖: 肢體會規律的收縮,但在收縮的時候病人還是可以控制肢體動作,相反的如果是在Seizure發作時,病人就無法控制該肢體
  • Myoclonus 肌躍症: 不太規則,會快速的抽動一下
  • Chills 寒顫: 有時也會抖得很嚇人… 如果全身都在抽動時,如果真的是seizure的話意識一定會受影響。

急性失去意識的鑑別診斷

  • Syncope是個很重要的鑑別診斷,因為很可能跟一些心肺的問題有關係。Syncope通常會快速恢復,也沒有post-ictal confusion
  • 低血糖: 記得要測
  • 中風: 特別是影響基底動脈的(e.g. top of basilar syndrome)或是雙側的內側視丘中風
  • 結構性病灶: 在Posterior fossa的病灶往前壓到腦幹就可能失去意識

陣發性神經學症狀

  • 局部Seizure,特別是已知有過腦損傷(e.g.左側的motor cortex受過傷,這次是右邊肢體陣發性麻/抽動/無力)
  • 暫時性腦缺血 TIA,特別是已知血管有狹窄(e.g.左頸動脈狹窄,陣發性的右側肢體無力) (P.S. 很少數會有limb-shaking TIA,可以短暫抽動)
  • 偏頭痛的預兆Aura: 最常見的是視覺表現,但其實各種症狀都可以,也有人以半邊無力表現(hemiplegic migraine)

Continue reading 這樣是癲癇嗎? 腦電圖檢查與癲癇診斷簡介

Summary of oral AED

癲癇該吃哪種口服抗癲癇藥? (之二) 個別藥物介紹

作者: 朱永載 醫師

前言

承接上一篇 [神經-癲癇-藥理] 口服抗癲癇藥整理-1 分類與機轉總覽 ,這篇來討論個別口服藥的介紹(以目前台大成人比較常用的品項為主)。每個藥物的個論有點雜,介紹藥物動力學需要注意的地方,常用劑量跟副作用,會概述一下治療的地位角色但也是從各篇review的專家意見彙整而來,僅供參考。

AED mechanism
簡單回顧一下AED的機制

從經典款Phenytoin開始

  • 古老有效的鈉離子通道抑制劑Phenytoin,可以很快加量上去(如果很急也可以考慮靜脈注射loading)
  • 缺點是肝毒性跟心律不整
  • 對於局部發作很有效,GTCS可以考慮,但要小心可能惡化失神或肌躍型發作
  • 藥物動力學特色是非線性,代謝很快達到飽和,過了飽和點後會很快衝高,所以往上加量時要很小心,尤其是已經到治療濃度附近
  • e.g. 假設每天起始200mg,幾天後的藥物濃度是5mg/L,可能加到250mg就會衝高到10mg/L
  • 藥物交互作用多,也跟血中蛋白質結合,可能會增加其他藥物的代謝,要仔細檢視病人所有用藥。
  • 通常是一天兩次到三次分次使用
  • 副作用藥理課本上列了很多…急性包括皮膚過敏,小腦毒性
  • 長期副作用包括小腦萎縮,周邊神經病變,牙齦增生,骨質疏鬆等等

Carbamazepine- 自己打自己的藥物代謝

  • Carbamazepine也是古老有效的鈉離子通道抑制劑,對於局部發作很有效,另外可做為躁症的情緒穩定劑,有時也可以治療神經痛。
  • 相比於Phenytoin,藥物濃度劑量沒那麼難調,但反而會auto-induction,自己誘發自己的代謝,所以藥量不怕暴衝,反而怕自己慢慢降下來
  • Seizure type跟Phenytoin類似,對局部發作有效,GTCS可能有效,也可能惡化失神或肌躍型發作。
  • 藥物作用交互作用一樣不少
  • 從一開始200mg BID開始用,常見維持劑量為每天800-1200mg/day
  • 副作用也類似,以皮膚跟小腦毒性為主,比較特別的是低血鈉。
  • 長期可能造成體重上升跟骨質疏鬆。

Oxcarbazepine- Carbamazepine二代目

  • Carbamazepine的衍生物,多數的副作用都較少,交互作用也單純一些,但比較會低血鈉
  • 致畸胎性低!
  • 可能降低口服避孕藥跟NOAC(新型口服抗凝血劑)的濃度
  • 起始劑量為300mg BID,維持劑量為600-1200mg BID
  • 副作用就是小腦毒性跟低血鈉。

Continue reading 癲癇該吃哪種口服抗癲癇藥? (之二) 個別藥物介紹

AED mechanism

癲癇該吃哪種口服抗癲癇藥? (之一) 分類與機轉總覽

作者: 朱永載 醫師

前言

又是過了五個月的更新(慚愧),這次來整理口服抗癲癇藥(AED),發現內容太多,所以這次以分類與總覽為主,各種藥的個論請參閱這篇個別藥物介紹

分類

光是分類也沒有統一的方式,一種是以推出時間分成早期跟新型,也可以用機轉或是治療的癲癇類型作為依據。

早期的AED特色是成本低,單就效果本身也不錯,缺點是副作用較多或是藥物交互作用多。包括BZD類,Phenyotin, Carbamazepine, Barbiturate, Valproate等等。

另外一種是從治療的癲癇種類出發,分成廣效跟窄效。廣效沒有明確定義,但通常是指對於局部發作(focal onset)跟全面發作(Generalized)都有一定療效的。

比較常被人當成廣效的有Valproate, Levetiracetam, Topiramate, Zonisamide, Lamotrigine。有的人也把較新推出的Perampanel歸類為廣效。

機轉總覽

AED mechanism

這張圖是列出了目前常見AED的作用機轉,多半是針對離子通道或是神經傳導物質的調節。

Continue reading 癲癇該吃哪種口服抗癲癇藥? (之一) 分類與機轉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