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 最小可行知識(Minimum Viable Knowledge) VS. 第一性原理( First Principle)

最近先看到一篇”「亞洲式勤學」害你浪費時間!這個產業大神藏私的快速學習密法,讓學習效率突破天際

以下是摘要:

1.「最小必要知識架構術」(Minimum Viable Knowledge Structure; MVKS)的定義 :把精實創業中的 MVP 精神「用最低成本試錯」、「顧客回饋」及「快速修正產品」融入在快速入門學習的一個概念

2. MVKS 的操作步驟:
(1) 以終為始,翻譯你的「學習目標」成為具體「學習任務」
(2) 找出哪些知識是你的「最小可行知識」( Minimum Viable Knowledge ;MVK )
(3) 以教為學,把你新學到的知識找方法分享給別人聽

學習新事物的時候,有時會因為普遍印象中需要的”背景知識”而卻步。這篇的主張是覺得知識夠用就好,只要能把跟目標(寫出一個程式或做出一個產品)相關的基礎想通即可。好比說電腦當機的時候,我們也不會馬上借一本計算機概論開始猛讀,往往是開始google,看看那個錯誤碼是什麼意思,再看資訊大神講解一些似懂非懂的名詞跟觀念,最後按圖索驥找到要修改的路徑或者是要多安裝/刪除的檔案,解決一個問題。當然如果要認真完成目標也不能不求甚解,不過基本的精神應該就是這樣做中學,遇到新問題就想辦法找到必要的資訊去解決。

不過後來同是替代役的朋友杜偉在下面留言貼了另外一篇”引發驚人的爆炸力! Elon Musk 知識軍火庫中最強殺傷力的武器 : 「第一性原理」( First Principle )“(看標題真的滿猛的XD)

「我會運用「第一性原理」思維而不是「類比」思維去思考問題。在日常生活中,人總是傾向於比較 — — 別人已經做過了或者正在做這件事情,我們也就去做。這樣的結果只能產生細小的叠代發展。「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式是用物理學的角度看待世界的方法,也就是說一層層剝開事物的表象,看到裏面的本質,然後再從本質一層層往上走。」— SpaceX、Tesla 電動汽車 及 PayPal 創辦人 Elon Musk

 

Continue reading [學習] 最小可行知識(Minimum Viable Knowledge) VS. 第一性原理( First Principle)

[神經-中風] NEJM 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

Thrombectomy 6 to 24 Hours after Stroke with a Mismatch between Deficit and Infarct

 

  • 主題:
    探討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對於發作後6-24小時且臨床與影像有落差的缺血性中風的治療效果
  • 背景:
    以往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還是只在發作6小時內使用
  • 病人族群:
    年齡: 18歲以上,80歲以上也收(後面有做subgroup分析但好像沒特別發現)
    可能是太晚不能打t-PA或者是雖然打了但是還是持續血管阻塞Anterior circulation, 近端阻塞(intracranial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or proximal middle cerebral artery)(推測應該是遠端太細的血管導管就到不了)
  • 時間點:
    症狀發生後6-24小時
  • 臨床篩選標準:
    Mismatch between clinical deficit and infarct
    (臨床上嚴重但是影像上已經壞死的腦組織不多,類似Penumbra的概念,之前還有看到一篇JAMA neurology在討論CTA在這方面的應用有空再來讀)

Continue reading [神經-中風] NEJM 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

2018第一個目標

決定開始寫部落格!

替代役幾個月來就遇到兩個同梯的人鼓勵說可以寫部落格試試看,紀錄一下自己看過的東西或是各種想法。以前都只是默默當讀者,常爬別人的部落格文章吸收新知,看到有用的東西只有轉到FB上面。不過覺得FB畢竟當初設計就不是拿來長期整理類似讀書心得的地方,常常自己要找以前看過的東西也在動態時報的時間軸滑超久覺得很困擾。

以前也看過一句話說”讀書使人豐富,討論使人成熟,寫作使人精確”(原文出處: “Reading maketh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an exact man.” Francis Bacon 1561-1626)。如果真的想讓自己思考更精準確實,那的確要培養這種認真寫點文章的習慣。

現在主要還在想題材,應該還是會以神經科為主。目前的想法是至少每周分享一篇神經科或是內科相關的論文或review,也或者是針對一些臨床問題回顧一些文獻。不過想想純寫神經科的東西可能也有點乏味,也怕久了就沒有靈感。

其他可以考慮的可能是寫些跟全球健康衛生相關的東西(目前替代役做得跟這個比較相關)。大學也在英文辯論社待了好幾年,也是可以寫些跟學英文或是辯論的心得。其他比較可行的應該就是分享些TED或者是看的閒書。目前還在摸索資料科學很入門的階段,雖然很有興趣但也還沒什麼東西可以分享。

好吧,希望可以持之以恆!